无限种可能性,需要你哪怕万分之一的相信

记录下今天和朋友的聊天。


       最近课程方面越来越少,今天早起看了一篇吴晓波频道的微信推送,总的观点是社会产业在转型,在互联网的强压下,有几种职业会消失,包括:律师,记者,司机,翻译和外语老师。而有四大能力是不可替代的: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,人格魅力的能力,创新的能力,决策的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看完这篇文章,我的想法是,在未来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,那些可以通过科技,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的工作,越来越不需要人类。而结果是,那些拥有创造力,拥有个性化标签的能力会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。因为那是无法替代的。简单而言,人工智能不可以为我们做的事,是未来价值点最高的事——开发研制人工智能,个性化服务,个性化设计,人性的魅力。

       哦,扯远了。其实我在想的是自己的职业方向。大三时候,难免是最纠结的时候,关于社会,关于工作,关于未来,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对这一切没有安全感,缺乏自信心。

       早上和朋友聊天,我说自己现在特别没信心,因为自己没做出任何事情。朋友说,你缺少的只是外界对你的认可。他说自己去年回学校的时候,辅导员和他说,只要他能够顺利毕业就好了。而现在他已经拿到鹅厂的实习offer,也拿到微软亚洲区的比赛大奖,也发表了论文,一切顺风顺水。“可是我还是原来的我。”他说。外界的评价根据的不是你有什么想法,而是你做成了什么事情。只要你成功做成了某件事情,那么你说什么都是对的。从心理学上来说,这是人类的弱点,名字叫——事后归因理论。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这也是这个世界的残酷性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聊着聊着,他说发现学校里的氛围不够好,几乎把BAT这三大公司妖魔化了——去这三家公司的难度之大。而我也联想到,我们学校录取分数特高的经管院,他们的学生毕业基本都以银行为目标。朋友半开玩笑的说,“你看其他学校经管院的同学,目标好歹是投行啊,四大之类的。”的确如此,学校里总是有这样一种难以言明的氛围。是自信心不足,自我定位偏低的缘故吗?也许有人说,投行多难进啊,选工作应该要踏实点,切合实际一些。但我的观点是,如果你给自己目标定的低,那么你最后做成的事可能连这个目标也达不到。

The minute you settle for less than you deserve, you get even less than you settled for.

       最近明显感觉自己的格局越来越小,做事情越来越不敢放开手,内心战战兢兢。这样的状态让我特别不舒服。虽然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,但是总觉得——我只能做到这里?这就把我打发了?现在想想,还是因为我没有目标了。就算我每天看着书,但是心里没有一股劲儿,看过也只是看过了。

       最后只想告诉自己。1.相信自己的能力,虽然自己比上不足,但是现在开化还不晚。我身上绝对有别人没有的能力,绝对可以胜任我内心想做的事情——哪怕这段路会比较艰辛。2.目标一定要有,想做什么事情就竭尽全力地去找路径,不要被束缚住。目标不靠谱一点也没问题。3.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说到“艰辛”,小伙伴和我说,你看那些做出成就的人,他们所经历的艰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。他们走的是万里长征,而我们走的还不到十米。

      你总会走到你想去的地方,无限种可能性,需要你哪怕万分之一的相信。与君共勉之。



评论 ( 2 )
热度 ( 6 )

© 芝士猫 | Powered by LOFTER